11月10日下午15:00—17:00,在吉林大学东荣大厦10楼会议室,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袁艳带来了一场题为《“团”出来的邻里:社区团购中的地点织造与纹理涌现》的讲座。本场讲座由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博学主持。
讲座开始,袁艳教授从社区团购引入,表示社区团购是观察中国邻里社区媒介化生成机制的窗口。目前已有的有关社区的研究视角都较为单一,而且缺乏长时间的观察。对此,袁艳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:社区团购究竟以何种方式改变了邻里空间和邻里关系?团菜团出了怎样的邻里?
袁艳教授表示,在以往的社会科学研究中,邻里被当作独特的社会单元,处在家庭与社会之间,是国家和商业力量之外的“第三种力量”,形成了制衡国家力量和草根力量的空间。但相对于其它的社会空间,邻里更加依赖地理、地点与位置。人本主义地理学中,地点=空间+意义。在此基础上作为“地点”的邻里具有内生性和本真性,是一种地域性生活共同体。袁艳教授认为,传统社区研究充满了挽歌的情调,并且过分关注网络社区而忽视了邻里作为“地点”的意义,学界已经开始重提地点作为社会建构视角下的邻里。传播不再只是“关于地点”或者是“在地点中”的表达,而是“构成地点的特殊要素”。地点不是先在的、本质的,而是社会建构的结果。
袁艳教授表示,目前有关邻里在地点制造视角下的研究依旧存在盲区,由此她提出了两个问题:谁在造?如何造?传统的造物具有强烈的主客分离、人类中心、目的论的特征。对此,袁艳教授提到了织造。织造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所提的形质论制造,而是一种人与物共同参与、结果从过程中涌现、表面与符号统一的制造。织造具有范式性意义,是一种“能动的实在”。以往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仅仅承认纹理的概念来自编织,未深入编织技术原理和操作过程,实际上“纹理”与地点的关系不仅是一种隐喻,更是另一种代码和编程。
袁艳教授在研究“纺”与“织”的过程中得到灵感,并用于分析社区团购。在纺的视角下,她通过列举拼单、接单、“土接龙”等案例,表明社区团购的团法具有链式、束式、纱式等多种样态。在织的视角下,袁艳教授认为官方团是基于网格化操作的平纹,商业团是基于平台逻辑的缎纹,它们都同属单一原组织,导向封闭和同质。
最后,袁艳教授得出结论,编织有不同织面,既风格迥异又遵循同一套基本构造,既相互牵制又相互补充。多样体不同织面随外部环境变化此消彼长,是构成社区韧性的重要来源。
在互动环节,袁艳教授积极分享了她的生活经历,谈及其研究纺织的渊源,并热心地提醒同学们生活对知识的沉淀十分重要,“要等热爱的东西来启发自己。”
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周大勇、王健等老师以及省内多所高校的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,就邻里空间与织造等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,现场学术氛围十分热烈。
文稿|乔宇宁 刘芳婷
摄影|毕潆心
编辑|乔宇宁
编审|周大勇 王健 赵晨辰